南京招标投标云网 南京招标投标协会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市级
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信委关于南京市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5-08

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信委关于南京市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政办发〔2017〕9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经信委拟定的《南京市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市经信委,2017年4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6﹞161号),进一步培育我市经济增长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市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95%,相比2015年底,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两番,全市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就绪率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0%,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70%,企业互联网化指数超过60。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库存周转率提高35%,能源利用率提高10%左右,创建5—1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培育发展150家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10—20家融合创新优秀解决方案服务类企业。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位列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

  1.加快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分行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互联网“双创”平台,树立各行业的典型示范,开展各类推广活动,充分整合和调动企业内外部创新创业资源,力争到2020年,全市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95%。平台建设要坚持服务本企业与服务行业相结合,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双创”新格局。鼓励制造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协同研发、技术扩散、创业发展的“双创”体系。

  2.创新互联网融合发展新业态。鼓励传统产业大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软件企业建设面向传统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推动软件企业与制造企业融合互动发展,打造新型研发设计模式、生产制造方式和服务管理模式。鼓励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研发面向协同制造、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发展的关键应用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一批融合发展行业优秀解决方案。

  3.高起点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全市形成“一极三区多点”式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一极”:积极支持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打造江北新区新增长极;“三区”:发挥江宁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智能制造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区。“多点”:溧水区重点推动优势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智能家居及智能无人系统,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高淳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精密部件及数控专用设备)产业基地,推动运用“互联网+”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依托SAP跨境电商等平台积极拓展智能服务功能提升。充分发挥主城区科教人才及生产性服务业优势,着力推进“互联网+制造服务”产业发展。

  4.推进工业云平台服务和应用能力。实施企业云平台建设计划,推进有基础的行业骨干企业建设或开放云平台,提升产业链研发生产协同、一体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区(开发区)、行业或企业以专有云、行业云、公共云研发和应用为核心,开展工业云服务试点示范。扩大“江苏工业云”、“e企业云”等云平台用户,充分共享利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

  5.进一步推进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实施企业电商拓市提升计划,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应用第三方平台,基于互联网开展线上购销、客户管理和创新服务等环节电商应用。推动骨干企业建立具有行业知名度的集中采购和销售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加快提升重点细分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大宗产品电子交易平台规模。加快推进制造企业电商集聚区建设。

  (二)培育和构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

  6.支持制造企业构建开放式、协同化研发设计创新模式。实施“互联网+”研发设计推进计划,鼓励企业完善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化网络化环境,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设计创新体系,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等新型研发设计模式。引导和鼓励制造企业优化互联网接口设计,均衡协调、配置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完善外部创新资源甄选和扶植机制。大力推进开放式、协同化研发设计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开发工业设计服务市场。

  7.积极推进制造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实施企业生产管控集成互联计划,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试点,加速推进企业关键管控软件一体化规划设计及全覆盖应用,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生产设备、制造单元、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和智能对接,建立智能工厂(车间)与柔性化制造系统,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工序基本实现智能生产,大力提高生产效率。

  8.推动制造企业个性化生产定制和服务型制造转型。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构建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生产体系,培育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积极推进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制造服务创新应用的典型。推广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专业化社会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六大模式,积极拓展制造业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监测追溯、故障诊断、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物流仓储、设备租赁等在线增值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制造服务,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加快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

  9.实施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计划。认真落实《南京市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实施方案》,实施千企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装备整体水平。强化对石化、建材、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广泛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市规模企业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大中型企业实现全覆盖,智能装备产业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10.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认真落实《南京市企业互联网化实施方案》,按照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技术支撑自主化的要求,加快深化我市企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网络制造和智能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应用及关键管控软件应用实现全覆盖。

  11.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以实现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打通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引导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到销售、从设备控制到企业资源管理所有环节的信息快速交换、传递、存储、处理和无缝智能化集成。全市每年启动10家智能工厂建设,通过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实现企业关键智能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的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建成30家左右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并培育一批智能工厂创建企业。

  (四)打造和提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服务能力

  12.加快培育和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两化融合和互联网服务机构发展水平,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供规划咨询和技术方案服务。引导软件服务企业加快业务拓展,为制造企业提供互联网融合发展解决方案。鼓励龙头制造企业成立专业化融合发展行业服务机构。重点培育和支持10—20家优秀服务机构发展,服务10—20家制造业强镇(街)和产业园区,精准化组织开展融合发展巡诊活动,推广应用200个优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解决方案。

  13.合力攻关突破一批共性解决方案。针对我市产业特点,组织专业队伍对智能制造装备、数控装备、航空航天、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等重点特色产业进行诊断,通过诊断,找准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工艺、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与共性瓶颈问题,整合市内外资源,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形成示范性解决方案,在相关行业推广应用。

  14.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标准、软硬件等研发,建立工业互联网综合创新平台和关键技术试验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推动制造企业构建面向生产制造流程的无线传感网、智能控制网、视频监控网、物流配送网等工业应用网络,实施传感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物流设备的连接与集成,逐步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之间、工厂之间互联。

  15.加强高端智能装备研发攻关。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家和省高端装备创新研制赶超工程,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高端专用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加大高端装备自主研制攻关力度,加速突破产业发展共性瓶颈制约。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共性需求,继续推进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研制并示范应用一批智能化、集成化、成套化重大设备。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面向用户企业开展应用型开发,创新研发一批柔性制造单元、工业机器人制造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成套装备,推动用户企业装备升级。

  (五)加快推动互联网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

  16.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点依托江北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软件园,引进和培育一批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封装测试企业,打造服务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晶元制造领域,全力引进国际先进集成电路生产线,重点在12英寸、16/14纳米先进工艺水平规模生产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在关键材料和生产设备领域,加快研发与产业化。

  17.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着力推动传感器行业创新发展,提升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技术,重点突破一批先进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传感器在重点领域的行业应用。着力突破射频识别、智能传输、智能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开展智慧工业、智慧交通、智慧健康医疗、智慧节能环保等物联网应用服务与示范推广。重点打造南京物联网谷、徐庄和仙林两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秦淮智能交通基地、南京软件谷物联网软件基地、江宁智能电网基地等物联网产业核心载体,形成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到2020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

  18.加快信息通信产业发展。依托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研发“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核心路由交换技术、新型路由交换技术等,积极发展以SCN为代表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系统,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产品、应用的大规模发展与推广,协同推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CENI平台的建设,建成我国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和演进式发展的技术融合平台。加大5G技术的研发,推进实现5G网络商用,加快推进窄带物联网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商用部署。到2020年,全市信息通信产业实现收入1900亿元。

  19.加快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发展。依托“一谷两园”等重点园区,整合国产基础软件上下游各环节,集聚一批软件龙头企业,重点突破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新型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可信云操作系统、高安全高可信实时工业操作系统、高端装备嵌入式系统等操作系统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数据库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面向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智能控制与分析优化、装备智能服务、安全测试等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到2020年,全市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收入达500亿元。

  20.加快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发展。依托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江苏软件园、白下高新园等重点园区和特色应用基地,重点突破一批大数据核心技术;重点开展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认知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创新;结合工业领域典型行业应用,重点突破大数据分析、理解、预测及决策支持与知识服务等智能数据应用关键技术。推动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南京云计算中心、SAP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麒麟)、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中心等重点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发展。到2020年,全市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21.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南京开发区、麒麟科创园为主要载体,依托南京大学等在宁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南京软件产业、制造业优势,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深化专业服务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发展无人飞行器、无人机等多种形态的无人设备和智能无人系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系统领域的融合应用。到2020年,在机器人、深度学习、智能应用软件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位居国际前列、国内领先的创新能力。

  (六)提高工控系统安全和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22.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推动工控系统、操作系统、通信芯片、访问控制、智能终端等核心技术产品逐步国产化替换,确保工业信息安全。实施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示范试点行动计划,依托科研机构和工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中心,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采集汇总和分析通报机制。

  23.强化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依托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开发、构建服务工业制造的“网+云+端”(宽带网络、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三级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继续深化实施“企企通”工程,推广重点工业企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鼓励企业按自身要求建设无线接入专网,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为融合发展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完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G级宽带接入和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速宽带接入。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减负的各项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环境。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融合发展标准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新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网络。

  (二)加大财政支持。进一步整合、优化和发挥好各级产业类和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支持“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服务机构和制造业“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推进服务业引导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领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引导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纳入各类市级产业基金投资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企业的供需对接。鼓励国家级功能性服务平台落户南京,并优先给予支持。

  (三)加强税收金融支持。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独立开展或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开展新业务。落实省产融合作试点工作,支持开展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双创”平台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股权、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人才创新创业。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加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职业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在大中型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发展壮大企业互联网应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