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招标投标云网 南京招标投标协会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研究
一体化治理评标评审专家失职渎职行为论析
发布时间:2024-11-21

刘航波 安徽省池州市发展改革委

 

一、引言

专家失职渎职行为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不”:一是专家不专业。主要体现在专业素质方面,如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法律法规领会不透、评标实务掌握不熟、误判错评屡见不鲜等。二是专家不敬业。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方面,如工作责任心欠缺、评标时不够严谨细致、经常迟到、长期请假等。三是专家不守业。主要体现在道德操守方面,如故意拖延评标评审时间,以及个别专家心术不正、暗箱操作、深取私利、违规违纪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红线。

分析上述行为产生的根源,既有专家自身察质不高和个人自律不够等主观因素,也有制度规则存在漏洞以及执行制度不严等客观原因。笔者认为、要增强全周期管理意识,眼不敢、不能、不想三个梯度,从治标入手以治本落脚,一体化治理专家失职渎职行为。

二、绷紧约束惩戒“纪律弦”实现因监督而不敢失职渎职

()完善专家日常考评科学指标体系

近年来,各地建立健全“一项目一考评”的专家日常考评机制,按照多项考评指标,实时动态评价每位专家在评标评审工作中的综合表现和履职情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后可以从两个方面拓展深化,进一步做实做优专家日常考评工作。

一是提升定性指标评价精准性例如,对专家故意拖延评标评审时间的行为,在具体认定时容易引起争议双方往往各执一词,缺少令人信服的评判依据。建议依托大数据计算,统计同类型项目评标评审时长的历史均值,根据项目评标评审工作量赋予每类项目相应的难度系数,以此归类建立各类项目评标评审时间基准值和上浮限值,为认定故意拖延时间行为提供相对量化的数据参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音视频资料,核实专家现场翻阅、浏览、比对、询标等行为轨迹,形成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的信息证据。

二是增强指标体系多维立体化突破传统评价模式,树立全景画像理念,从专家专业素养、日常考勤、评标态度、行为规范、评标质量、履历业绩个人征信等多个维度,经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评估每位专家的理论水准成长历程、行为表现、履职水平、信用状况、价值水平、以图、表等形式立体化动态化展示专家行为规律趋势,输出专家的精准画像,反映专家的综合能力。例如,对日常考勤项目,可以设置签到准时率、进场准时率、平均提前到场时长、平均进场花费时长、音电话未接听率、放弃参评次数和长期请假情况等细化指标。又例如,对评标质量项目,可以设置因专家误评错评等工作瑕疵而产生异议或投诉的项目数、评分异常项目数、重大偏差项目数等反向评价指标。

(二)建立专家年度履职报告评议机制

一是个人自评。由专家监督管理部门牵头,每年组织区域内在库专家认真填报年度继续教育情况、参加评标评审情况、所从事专业领域取得的业绩等个人履职综合情况报告。

二是集中述评。组织交易平台运维机构和项目单位、投标人、供应商代理机构、专家所在单位等各方代表,结合专家年度履职报告和日常考评情况,对其进行集中评议,也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家代表现场口头述职,进一步促使专家增强身份感和履职尽贵意识。集中评议结果与日常考评情况汇总后,形成专家年度履职档案。同时,强化结果运用,对评议处于后进位次的专家,采取公开通报、约谈提醒限制抽取、限制参与下轮续聘等警示措施。

(三)加大综合治理联合惩戒惩罚力度

一是加强失信惩成。对存在严期不良行为被取消任职资格的专家、不能简单清除出库、还应将其及时列入失信黑名单,通过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禁止或限制其有关评先评优、晋职级、资质认定、行业准入、金融授信等形成“一处失伯、处处受限”,提高其失信成本

二是强化问责惩罚。由于专家在评标评审环节的违法行为经常与资质挂靠、串通投标、利益输送等招标采败乱象相互交织,因此,要常态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城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依法查处井追究涉嫌违法专家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等,真正触及劣透专家的经济、政泊、人身等综合权益,使其付出高昂代价,形成高压需慑效应

三、筑牢技术管控“防火墙”推动因制度而不能失职渎职

(一)积极推进远程异地席位制分散评标

远程异地评标将项目单位、竞争主体、代理机构和专家从地城上实施隔离,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对防范和治理“熟面孔”“老关系"“评委变常委以及串通投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实践中也经常出现需要同时使用几个副场的情形,由于不同地区在评标室的面积和数量配置上有在差别,特别是经济发达她区的专家评标颜次相对较高,评标档期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异地评标预约对接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针对此.些地区创新采取市域范围内席位制分散评标室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借鉴。该模式坚持“一盘棋”统筹整合全市范围内(含所辖县区)的评标场地、改变一个项目一间评标室的传统方式,按照评标席位分配项目一间评标室配备N个席位,可以评年展个不同项目,一个项目可以分散在市本级及县区不同评标室的独立牌位,做到专家、腐位、项目“三个随机结合”,既能实现项目就近交易、专家就近评粽,又能避免评标席位闲置面项目梅队候评,提高了区城范围内评标场地统筹使用率和交易平台项目承接能力。

这种模式对专家实行有效隔离、拆分和活跃度管控,有利于营遭独立钾标环境,并与技术标“暗标"评审远程异地评标等方式联合运用,形成“组合拳”,较好地实现专家“盲评”有效减少并鹇约专家不良行为。建认下一步对跨市城乃至跨省域范围的远程异地席位制分散评标合作进行探索,以更好发挥专家异地评机制的优势。

(二)稳妥实施“评定分离“改革

“评定分离”是评标委员会评标后向招标人推荐一定数量且不进行排序的中标候选人、招标人再组建定标委员会,结合评标报告推荐情况,按照相关定标规则办法和程序步骤最终确定中标人。这样能够有效遐制了专家在评标环节的绝对权力,减少了专家自由被量权,化解了由于专家“权力大、贵任小”和权责不对等原因导致的专家操控评标结果的扉洁风险,使专家的作用回归到专业本身,使评标委员会的角色回归为专业顾问。

此外,经过概率计算分析,也能验证实施“评定分离”的积极效应。技照传统定标方式,通常情况下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经公示无异议或无投诉后即可被确定为最终中标人,如果专家作出倾向性不行为,便其意向对象成为第一中标候选人,则其操控评标结果成功概事的理论值基本为100%。采取“评定分离”后,中标候选人不再排序,即使专家所意向对象成为中标候选人(一般为3家)之一但是定标由另行组建的定标委员会决定,基于机会公平原则,其操纵评标结果成功概率的理论值只有33.33%。这将导致专家与其意向对象谋取中标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加上定标程序变化和风险成本加大,容易形成边际效用的“剪刀差”,对抑晒专家不端行为动机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实行“评定分寓”也面临着诸如上位法尚无明确规定、定标委员会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完善、项目单位定标自主权的监督机制是否健全等具体问题、还有待今后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渐次优化。虽然"评定分离”当前还不适宜全面推行,但是从预防专家不端行为的角度考量,其堪称一项制度创新

(三)不断丰富智能评标应用场景。

近年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赋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评标应用的创新实践成果大量涌现、为未来拓展全品目、全链条的智能化评标场景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发展空间。

一是探索“机器管招”。该统在项目评标环节建立6道“防火墙”即系统自动匹配投标人资格条件,自动识别、筛选、推送涉嫌围标串标投标人,自动计算入围投标人,自动计算码定参加详细评审投标人,自动推送复核专家抽取信息,自动评标等。评标全程由“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进行,评标结果由系统说了算”,专家仅在机器评出结果后进行复核,不但大大减轻了专家工作量,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干扰。

目前,该系统主要适用于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和简单评估法的通用类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包括不进行定性评分、招标文件模块化、市场主体资信评价标准实现统一和信息共享、数字证书(CA)互认等。

二是实施“靶向重点监管”。一力面,依托开评标区城音视频系统等硬件设施,对评标室进行实时同步录看录像,确保全天候、无盲区、可追溯另一方面,通过语音智能识别系统,将专家现场语音实时转换成文字、根据提前录入系统的敏感词,进行自动搜索。比对、判断、预警、提示,并自动回放敏感词前后一定时间的录音及时发理专家在评标评审时的倾向性言论,为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评估即时存证。

这种定向定点式监管的关键是发挥语音智能识别系统的功能优势,协助监管部门对专家现场语言等实施实时管控、及时预警、瞬时纠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分析处理的可靠性、准确性正在逐步提升,运用到评标现场和对专家的定向定点式监督上,效果更加精准。

三是建立“评分偏差模型”。即基于大数据技术,设置专家主观分评分基准值,建立横向偏差和纵向偏差两类数字模型,计算专家评分的正负偏差率,综合分析专家评分的倾向性。其中,横向偏差侧重同一项目中每位专家最高与次高评分分值差、最高与最低评分分值差以及所有专家评分分值差等多个维度;纵向偏差侧重关注每个专家在同类型或类似项目中所有以往评分的分值差异情况。通过模型自动计算,对专家偏差率达到系统预警限值的,则其所有评审打分不计入评审汇总分,减少由于专家滥用自由裁量权出现畸高畸低等异常评分对评审结果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对专家参与各类项目评分情况进行大数据计算和汇总分析,智能识别每位专家在评标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好特定投标人、特定供应商和特定品牌的行为,为预防、规避、查处专家不良行为提供科学参考。

该模型的实用性主要取决于偏差率预警限值的合理性,实务中应参考大量历史样本数据,依靠大数据支持区分项目类别属性,分别确定系统预警限值。由于项目性质和技术要求不同,不同类别项目受主观定性评审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规划、设计、监理等技术服务类项目,受主观评审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应适当放宽区间上下限。另外,应保持动态调整,定期对偏差率的波动进行趋势性分析比较及时修正相关指数,以保障预警区间的张力弹性和适应性。

四、厚植绿色生态“磁力场”,力促因觉悟而不想失职渎职

专家的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平是保证评标评审程序公正、结果公正的重要支撑。提升专家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平是治理专家失职渎职行为最管用、最治本的办法,也是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基础工程,必须在“专、实、润”上下功夫、求真章。

(一)突出“专”,严格准入

一是严把入库审查。细化专家评标专业和评审品目分类,规范专家资格审核流程,初审、复审等环节要重点审核职称专业是否相符、履历业绩是否真实,及时筛掉不符合资格条件者。

二是抓好凡进必考。组织对申请人的考试,重点考核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领域理论等基础知识的应知应会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评标工作中的新变化、新趋势,在专家聘期内分批次组织开展评标操作实务考核,检验专家评标技能水平,并将其作为专家年度考核评价和履职评议的重要依据。

三是促进结构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省辖市尤其是县级区域的部分申报者学历专业起点不高、申报专业冷热不均、申报人数不多的情况比较普遍。为此,一些地方采取适度降低准入门槛的办法,先行扩充本地入库专家数量,以解决“量”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省级专家监督管理部门应把握政策灵活性,定期评估各地征集入库专家数量增长情况和所具备专业资质资格的变化态势,及时调整准入条件,以促进“质”的提升确保专家量质齐升、专业齐全、结构趋优。

(二)聚焦“实”,强化培训

一是线上线下学。采取开设专家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和培训系统,举办最新法律法规和评标办法、文件范本解读、宣贯培训班,以及开发手机App定向推送专业政策法规信息等多种形式,扩大专家培训覆盖面。

二是交流互动学。利用考察观摩专家讲堂、学术研讨、技能竞赛、主副场(远程异地)专家沟通会商、述职评议等多种载体,促进专家拓展视野、互学互鉴。

(三)注重“润”,涵养德行

一是深化警示警醒。发出自律倡议书、签署廉洁承诺书、组织旁听庭审、参观廉政教育基地、传达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腐败案件特别是专家违纪违法有关案例通报,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增强以案释纪释法、以案促改促治的说服力、教育力、穿透力,教育并督促专家始终坚守“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依法办事、规范评标”的原则和底线。

二是弘扬榜样力量。组织开展优秀专家、资深专家、行业标兵、拔尖人才、道德模范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通过采访报道、巡回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模范开展专业研究技术攻关、管理创新、公正履职的先进事迹,分享交流心得经验,总结提炼价值文化,教育和引导专家珍惜荣誉、立德修身,在执业中不断增强职业使命和岗位责任,共同塑造专业敬业、客观公正、守法诚信的专家职业生态价值理念,使专家成为受人尊重、令人信任的一种身份、一项荣誉、一份职业。

五、结论

总之,治理专家失职渎职行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坚持标本兼治、多点用力,扎紧制度篱笆,织密安全网格,提升素质水平,才能保障评标评审工作质量,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规范运行、健康发展,进而走出一条专业化执业化、职业化的中国特色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