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黄思燕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可有效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预防各种不可控因素的消极影响。文章在概述市政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及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并阐述了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市政工程;造价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政工程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全过程管理策略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应对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各种挑战,确保项目的高效、有序进行。笔者深入分析投资决策、设计、承发包、施工及竣工等阶段的造价管理要点,旨在提高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以期为市政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参考。
市政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及控制概述
投资决策阶段
在市政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中,投资决策阶段主要涵盖了对项目的初步评估、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在初步评估中,需对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可行性研究则是对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技术方案、建设规模、投资估算等,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投资估算作为北阶段的核心内容,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因此。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运用科学的估算方法,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预测项目成本,为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莫定基础。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设计师需根据项目的功能需求和建设目标,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平衡,避免浪费。同时,设计团队还需与造价团队紧密合作,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保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此外,设计阶段还需考虑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等因素对造价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降低项目成本。
承发包阶段
在此阶段,建设单位需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商。招标过程中,建设单位应明确项目需求、技术标准、质量要求等关键信息,制定合理的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同时,建设单位还需对投标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大和经验,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应明确工程范围、工期、质量标准、桂款方式等关键条款,为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提供依据。
工程施工阶段
在工程施工阶段,建设单位需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建设单位还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材料采购计划和价格策略,以降低建设成本。此外,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和签证等问题,建设单位需与承包商及时沟通协商,明确责任划分和费用承担方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施工阶段
在此阶段,建设单位需组织竣工验收工作,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建设单位还需与承包商进行结算,确保工程款项的准确支付。在结算过程中,建设单位需严格审核相关材料和单据,确保结算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此外,对于未完成的工程内容或存在质量问题的部分,建设单位还需与承包商协商解决方案,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
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
概预算编制
概预算编制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首要环节,其精确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水平,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虎各种因素,包括工程规模、技术标准、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完全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等因素,概预算编制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准确。此外,一些概预算编制人员可能存在技术水平不足或工作态度不严谨等问题,导致概预算编制存在偏差,进而影响到市政工程的造价。这种偏差不仅可能导致投资估算不准确,还可能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引发资金短缺或超支等问题,对工程的顺利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项目设计原因
项目设计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工程的功能需求、建设条件、技术标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然而,由于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设计经验等因素的差异,可能导致设计方案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设计过于保守,材料选型不当、施工工艺复杂等,进而增加工程造价。此外,设计方案变更,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变更,这不仅可能导致工程量的增加,还可能引发一系到连领反应如设计变更特致的材料浪费,工期延误等,进一步增加工程造价。
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在施工过程中,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的出现。都可能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例如,地质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基础工程量的增加:材料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材料成本的上升:施工进度的延误可能导致人工费用的增加等。此外,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技术管理的差异,也对工程造价有着重要影响。管理能力低下,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技术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施工工艺复杂、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进而增加工程造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降低工程造价。
全过程管理策路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市政项目决策阶段
在市政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造价管理人员发挥着核心作用。其专业素养、管理水平及管理品质,对于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这包括鼓励管理入员自我提升,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增强自身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管理人员需深入理解市政工程的工期、工艺、施工环节以及所需材料、设备等相关知识,并全面掌握其市场价格,以便为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为确保投资决策阶段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科学合理地制定投资预算,当前,许多市政工程项目在投资预算编制方面,仍沿用传统方法,导致造价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应结合市政工程的实际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投资预算编制流程(见图1)。
这一流程应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预留足够的编制时间,确保基础工作准备充分,从而确保投资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编制投资预算时,工作人员须具备全局视野,全面了解市政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确保所有内容均被纳入预
算之中,避免遗漏现象发生。此外,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工作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从实际施工角度出发确保投资预算与实际施工需求相符。为市政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提供料学,合理的指导与支持,通过这一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市政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市政项目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设计团队与造价团队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团队应根据项目的功能需求和建设目标,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造价团队应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提出优化建议,确保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优化,以降低材料成本和施工成本。通过引入全过程管理策略,设计阶段的工作将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有助于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市政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应用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加强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提高施工效率,确保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材料管控,确保材料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此外,还应加强设计变更和签证管理,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和程序进行处理,避免浪费和损失,通过引入全过程管理策略,施工阶段的工作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政项目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是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应用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规定和施工图纸进行竣工结算。在结算过程中,应注重现场签证和竣工图的审核,确保结算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还应与建设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结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此外,施工单位还应重视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为后续项目的维护和保养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引入全过程管理策略,竣工阶段的工作将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有助于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及交付使用。
加强管理人才培派
在全过程管理策略的应用中。管理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市政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需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来支撑。因此,应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应注重管理人员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通过加强管理人才培养,可以确保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
完善定期报告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实施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应建立完善的定期报告管理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各参建单位定期向项目管理机构提交工作进展报告和造价管理报告,以便及时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和造价管理情况。通过定期报告制度,可以加强各参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同时,还可以对项目的造价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全过程管理策略得到有效实施,此外,定期报告制度还可以为项目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信息,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交付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分阶段管理控制方法,投资决策。设计、承发包、施工及竣工等阶段的造价管理得到有效加强,显著提升了市政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助于避免投资浪费,确保施工有序开展与施工质量,还促进了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继续深化全过程管理策略在市政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措施,为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彬,张立苹.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02):172
[2]刘华.市政工程中全过程建价控制与管理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5):284-286